丁灵转发了这条v博,并配字,“今晚六点,不见不散。”
粉丝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纳闷儿她怎么转发了一条官v,点进去一看,纷纷傻眼。
忍不住使劲揉揉眼睛。
没看错,这条短小却精湛的预告片里,唯一的主人公正是他们关注的美食博主“铃铛吃不饱”。
再仔细看看左上角官v的名字。
嗯,还是没看错,中央台……
评论区立马炸开了锅。
【我的天啊,出息了,我的博主!】
【中央台啊,铃铛的视频竟然要在中央台播出吗?我想过铃铛会越来越优秀,却没想到直接优秀到超出我的预期!这也太惊喜了!】
【今晚六点整,中央台纪录频道对吧,记住了,今晚一定看,不光我要看,我还要让我爸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七大姑八大姨都去看!】
【快去粉丝群转发,六点可没几个小时了,提醒大家晚上一起看啊,万一错过了肯定后悔死!】
震惊过后,便有人反应过来。
【原来铃铛之前豆腐宴那次直播时说的,在拍美食纪录片,说的就是这个。】
【铃铛可真是太谦虚了,她只说了要拍纪录片,没告诉我们要拍的是能在中央台播的纪录片啊……我还以为就是那种网络长视频呢。呜呜呜,是我小瞧了博主,我忏悔。】
一名同时关注了丁灵和宋熙和的cp粉,后知后觉评论道:
【所以铃铛先前去徽省那么长时间,就是为了拍这个“食在华夏”?我还以为……】
【还以为什么?】
【我还以为是和宋导度蜜月呢qwq】
…
众多关注中,“食在华夏”话题,迅速被顶上了热搜。
有粉丝注意到热搜,急忙打开电视,还有听说过“铃铛吃不饱”的网友,也对这位博主究竟能拍出怎样的纪录片感到好奇。
六点钟,刚好是大部分人家开始晚餐的时间。
许多准备观看纪录片的人家,索性将晚餐挪到了客厅,把菜摆在茶几上,打算边吃边看。
六点整,纪录片的片头音乐响起,祖国山河的景色在屏幕中出现,紧接着,苍劲有力的“食在华夏”四个大字,出现在这片大好山河上。
字体逐渐淡去,随之画面一转。
白胖胖的毛豆腐在煎锅上逐渐减少绒毛,变得金黄焦脆。栩栩如生的菊花豆腐,在清澈的汤汁里摇曳生姿。一勺酱色浓厚的汤汁洒在煎好的鱼身上,一到臭鳜鱼变端上了桌。
这些画面一闪而过,随之闪过的,还有丁灵品尝这些菜肴的镜头,这些画面共同组成了“食在华夏”第一章 的片头。
“食在徽省”,就此拉开篇章。
正片还没开始,电视机前的观众,已经被勾起馋虫,纷纷咽着口水。
第112章
◎鱼咬羊◎
丁灵和宋熙和此时也在电视前看着。
今天是“食在华夏”播出的日子,作为主创人员,宋熙和邀请丁灵一起观看,丁兴海听说后,便直接将他请来了家里,毕竟,他也想和闺女一起看。
由于播出时间在六点,丁兴海特意提早一小时,就开始准备晚饭,六点还差几分的时候,晚餐就已摆上了茶几。
有切成薄片蒸好的风干肠,用青椒炒出来加了点白糖的咸甜口炒红肠,还有丁兴海拿手的干炸带鱼和炒合菜,以及一大锅放了榛蘑和肉丁焖出来的榛蘑饭。
在这锅香气逼人的焖饭面前,所有菜肴黯然失色,掀开锅盖,整个客厅里都飘荡着诱人的榛蘑香气。
饭里的肉丁用的是上好的五花肉,里面的油脂在焖之前完全煸了出来,与榛蘑和米饭完美结合。此时看过去,颗粒饱满的东北大米上,镀着一层油亮的光泽。
激光电视已经调到了中央台纪录频道。
丁兴海又拿了三盒果汁过来,走到客厅时顺手将客厅的灯调暗了些,使观看效果更好。
一人盛了一碗榛蘑饭,正准备开吃,纪录片就开始了。
丁灵和宋熙和早就看过许多次,这次依旧看得认真,丁兴海就更不必说,基本上是“食在华夏”四个大字一出来,他眼睛就黏在屏幕上没移开过。
连手里端着饭碗都忘了,丁灵给他夹菜,他也是机械性地往嘴里盲塞。
片头播放完毕,正片终于拉开序幕,这里用的是宋熙和一贯的运镜风格,画面顺着青石板铺就的阶梯,一路向着山上延伸,来到一汪清澈的山泉水前。
泉水流淌,“滴答”一声,水珠落下,直接滴在了满盆的生黄豆中。这时画面已经来到了豆腐坊,这里用传统工艺制作豆腐,磨浆、滤渣、煮沸、点卤,每一步只保留了两三秒,画面拼接的十分丝滑,不会让人看了觉得枯燥,只会感到恍然,原来豆腐是这样做成的。
电视机前,有不少有小孩的家庭,也在观看“食在华夏”。
苏美怡一家也是其中之一。
他们倒是没有坐在电视前吃饭那么夸张,而是将客厅的电视转了转角度,这样坐在桌旁吃饭,也能时不时看上几眼。
六点正好是饭吃到一半的时候。
苏美怡的大女儿茜茜,嘴里还叼着鸡翅,就转过头去看电视。
苏美怡自己,也将视线投了过去。
照顾苏美怡小女儿的育儿嫂,觉得她们这样很夸张,忍不住说:“电视节目再好看也不能影响吃饭,茜茜妈妈,你说是吧?要不关了,回头看回放吧。”
苏美怡心里叹了口气,她生二宝以前,就定下了这位金牌育儿嫂,别的都好,唯独爱说教这点着实令人烦恼。
她也知道吃饭看电视不好,但今天这不是情况特殊嘛?
“刘姐,难得一次,没关系的,你也跟着看看,这是我和茜茜都很喜欢的一位美食博主拍摄的纪录片。在中央台播呢,应该挺好看的。”
育儿嫂刘姐,本来对美食博主还挺不屑一顾,心想备不住就是网上那些乱七八糟的视频,听到“中央台”几个字后,才终于正视起来。
“那我也跟着看看……”
她稍微侧坐着一点,看向电视,纪录片已经开始,用清冽的山泉水磨出来的豆浆,看着就觉得品质不错。
刘姐就是徽省人,家在阜市东边一个县城里,距离画面中拍摄的豆腐发源地很近。
画面拍摄的非常美,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展现了豆腐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一下就引人看了进去。
紧接着,镜头再由近及远,将整个山景笼罩其中。
茜茜还在托着小脑袋感慨:“原来豆腐是这样做成的呀,妈妈,我们明天做豆浆,自己做豆腐试一试好不好?”
“好呀。”苏美怡很高兴女儿有这种尝试精神,点头答应下来。
一旁的刘姐,则看着那一晃而过的山景,惊讶道:“呀,这不是我们那儿的八公山吗?”
“是你老家那里?”苏美怡好奇。
“是的呀,离我老家很近的。”画面里已经播到了菊花豆腐,刘姐恍然说:“这介绍的就是八公山豆腐宴,相传豆腐就是那里起源的。”
她的话音刚落下,电视里也响起娓娓动听的女声旁白,介绍的正是豆腐由来的典故。
刘姐点头:“她说的挺对的,这个是我们那很有名的传说故事。我们那的豆腐也确实不错,在整个徽省都是很有名的,那边的手工豆腐,可比京市大超市里卖的盒装豆腐,香得多咧!”
她们说话的时候,画面中又接连出现好几道豆腐菜,随之是丁灵品尝豆腐宴的镜头。
茜茜顿时就觉得手里的鸡翅不香了,“妈妈,我也想吃豆腐,吃徽省的豆腐!”
这个年代网购很方便,但大热天里,快递一份新鲜的手工豆腐恐怕容易坏。苏美怡看向刘姐,刘姐想了想说,“我让老家亲戚帮忙去买一点耐放的豆制品,用泡沫箱装好,放上冰袋快递过来,应该很快的,一两天就到。”
苏美怡赶忙道了句“麻烦了”,顺手又给刘姐转了个红包,算作采购食材的辛苦费。
茜茜掰着手指头数,“一天,两天。”
小眼睛亮晶晶的,“那我们后天是不是就可以吃到电视里的豆腐啦?”
苏美怡和刘姐都朝她笑着点头。
“好耶!”
茜茜兴奋地从椅子上蹦起来,想到妹妹还在睡觉,又将声音压低了些,露出个不好意思的笑容,小声说:“可惜妹妹太小了,只能喝奶。妈妈,等妹妹长大一点,你带我和妹妹去徽省玩吧,就去铃铛姐姐纪录片里去过的地方!”
苏美怡点头鼓励道:“好呀,那你可要仔细看哦,把纪录片里的地方都记下来,回头爸爸妈妈就按照你记的攻略,带你们去玩。”
相似的场景也出现在其他人家。
还有家长正发愁暑假带孩子去哪玩,看了纪录片就来了灵感,干脆照着食在华夏纪录片里的路线,来一场愉快的美食之旅。
…
纪录片还在继续播放。
第一集 主要是讲徽省中部及北部一些美食,一道接一道的美食,一个接一个美食背后的故事接连而至,整整九十分钟时长,没有丝毫一点浪费,内容衔接的十分紧密。
随着纪录片播放,观众仿佛跟着画面中的女生一起来到徽省,探访一家家隐藏着美味的小店,体验一次次动手制作传统美食的过程。
只可惜,他们不能和画面中的女生一样,真的将这些美食吃入口中。
丁家客厅。
三个人都在专注地看着电视,就连肉肉都不知何时跳上了沙发,窝在丁灵和宋熙和之间,将自己蜷成一团,露出一双琥珀色的眼睛,好奇地朝着激光电视的方向看去。
第一集 的最后一个片段,是一家专门做“鱼咬羊”的餐厅,这是徽省北部一座城市的特色名菜,用的是鳜鱼和羊腰窝肉。
关于这道菜还有两个由来,轻柔的女声将故事娓娓道来,她的声音似有魔力,让人忍不住专心倾听,伴随着声音的描述,一幅幅想象中的画面也出现在脑海。
随着故事讲完,最后一勺用烧羊肉的原汤勾出的料汁,浇上已经煎得金黄的鱼身,一道鱼咬羊也烹饪完了。
乍一看,和普通的鱼没什么两样,用筷子戳开细白的鱼肉,便发现腹中别有洞天,鲜嫩的羊肉正藏在其中。
鱼鲜配上羊鲜,这道菜又被称为“鲜炖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